開學花費不可盲目攀比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在新學期來臨之際,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帶孩子瘋狂采購,而是和孩子談談心,告訴孩子為人處世的一些道理,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久而久之,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激發了他的學習積極性。至于具體化了的學習用品和日常用具,則要量力而行,俗話說“穿衣吃飯亮家底”,每個人的家境條件不同,其花費也大相徑庭,不可盲目攀比。
“開學經濟”和“開學消費”,都是商家針對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采取的短期營銷策略。“孩子升學、開學需要花錢,這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所謂手機非3G不買,手表非運動型不要,諸如此類的要求,家長萬不可照單全收。”也有專家認為:“開學購置一些正常的學習生活用品無可非議,但不能成為學生大搞更新換代的契機,家長也不能以"不讓孩子輸在物質起跑線上"的荒唐理由進行支持。這既不符合綠色經濟的理念,也不符合中國勤儉節約的傳統,更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延伸開學賬單30年“成長”路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入學的費用約100元。進入90年代,也不過200元-300元。到今天,上大學普遍花費早已突破萬元。30年左右的時光,學生上大學的費用相差了百倍。據70后汪先生回憶,當時沒有什么通信工具,BP機就是一種奢侈品。有條件的同學買個BP機掛在腰間,就是前衛了。與70后大學生用BP機不同,80后大學生則用上了手機。當時在學校里,手機就是一種炫耀品,有手機的同學可以說是時尚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