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國政府立法治污
不過,不太重視自身的保護措施,并不意味著老外們對中國空氣污染的忽視。他們的關注點,更多在制度層面。一些外國人甚至開始關注起中國的“環境權”立法。
“我剛剛來到中國,但這樣的環境讓我覺得挺懊惱。”瑪旺說,“我知道這是中國工業發達的一個表現,因為這些污染物來自工業廢塵,是太多的工廠所致,說明工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但在法律方面是個空缺,沒有出臺針對污染的法規。我會頂著霧霾照樣出門,但總歸不好,感覺很臟很惡心。”
“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城市里,我是一個外國人,你們是中國公民,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大家都完全算不上贏家。工廠生產的時候排放污染,同時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但我們是無利可圖的。這完全不公平,他們負責制造污染卻獲利,而我們是受害者。政府難道不應該解決問題嗎?”瑪旺補充道,“已經有些國家依靠法律法規治理好了污染問題。在歐洲,人們對環境治理是非常重視的,而且是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法律也很嚴格,不論是空氣污染還是土地污染。所以說,在法律方面中國真的還需努力。”
他甚至還提出了自己的“不理解”:“我在報紙上讀到,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政府下令停止了工業生產,把天空還原得很清澈。所以這其實證明了政府是有這個能力的,是可以治理好的。為什么現在又變成了這樣?我聽說如果你生活在北京的話,每天呼吸那里的空氣就相當于吸21支煙。你能想象嗎?”
杰夫原先住在美國紐約城區,在他心里,自己原來的居住環境在父輩心里也算是“空氣質量比較差”的一類。“但是如果要跟我在上海經歷的比,或者北京人每周都在經歷的空氣質量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記得第一次我從中國回到美國老家,下車第一件事是深深吸了一口氣,說了句‘好新鮮的空氣’。我父母都用怪異的眼光看我—他們不知道我有多久沒呼吸到新鮮空氣了。”杰夫將當下的空氣污染歸咎于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以及消費觀念的扭曲。在這一點上,他覺得美國人與中國人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在美國的大城市,也一樣面臨污染問題”。
“污染會動搖我們長居的念頭”
有消息稱,中國的PM2.5數據正像一個挑戰者,讓外國人甚至一些中國人因霧霾天氣而“逃”離中國。某外企甚至開始支付在京外籍雇員15萬元“危險津貼”。
英國《金融時報》就把北京的霧霾天氣形容為“空氣末日”,并采訪了一些決定離開北京的外國人。據日本《四國新聞》日前報道,日本香川縣共有57家企業到中國辦分廠,但因一些地方空氣污染嚴重,部分日方人員已感到不適。川田工業在江蘇省設有工廠,企業負責人稱:“要關注公司職員的健康。如果當地污染繼續惡化的話,將考慮讓職員留在住所辦公。”坂出市一家服裝廠的負責人表示“不得不考慮從中國撤退”。日本咨詢公司大和總研的一名金融學家表示,空氣污染可能導致日本對華投資成本增加。相比其他國家,日本在中國的企業數量最多,超過3萬家。《產經新聞》稱,為避免風險,日企會加快向東南亞國家遷移的速度。
不過,這些有關在華外企“撤離”的消息,在普通的老外們眼里顯得有些“夸張”,他們有關在華計劃的調整,更多是一種長遠的考量。
“其實我很愛中國,也很享受我在這邊的生活。但如果有一件事讓我不得不離開的話,那一定就是這個(污染)了。這涉及到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很多問題,連吃的喝的呼吸的都不能放心,我們還能指望什么呢?如果整座城市都被污染吞噬了,我是沒有在這邊待上10年的打算了。”經歷了上海嚴重霧霾的艾瑪,如今也開始調整她的在華計劃。不過她也表示,自己并不會立刻離開。
“我聽說一些住在北京的法國人,因為不想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已經搬回法國了。我在這邊有很多年紀相仿的朋友,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霧霾雖然只是暫時的,但會動搖我們長居的念頭。”艾瑪補充道。
杰夫開始考慮長期處于空氣污染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我聽說污染會對生育能力造成影響。這讓我有一些擔憂,如果我打算組織自己的家庭的話,中國可能就不太適合我居住了。”他說。
一些留學生如李睿智、羅蘭德,并沒有因為這一次的霧霾而過多影響他們的在華計劃。李睿智說:“面臨畢業,我還沒有考慮好是否繼續留在中國,或者回到韓國去。這個需要多方面因素權衡,比如工作就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她也認為,中國的空氣污染在短期內不會有任何改善。
長居上海的帥帥則稱,近期一些新聞報道將大量的外國人離開中國歸咎于嚴重的霧霾,“可能有些誤會了”。他說,身邊的朋友們雖然會談論離開的想法,但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最近外國人離華的原因“應該是大家回去過圣誕節了”。“每年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回家過圣誕節。因為就跟中國的除夕一樣,圣誕節在西方是很重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