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委托加工是奶粉產業在國際分工中比較普遍的做法
很多號稱是純進口的奶粉在原產地卻找不到這個牌子,一些企業更是在國外設一個空殼公司,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還要在包裝上標注“原裝進口”、“100%國外奶源”,正因此,貼牌“假洋奶粉”一直備受詬病。“假洋奶粉”的好日子到頭了?答案恐怕是不。
一家嬰幼兒奶粉企業負責人透露,國家的政策是針對國內的委托生產、貼牌生產行為,進口OEM是允許的。“如果你是在國內貼牌生產就必須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和工廠,如果是海外OEM則不會受到影響。”
上述企業的運作方式正是海外注冊商標,委托某國工廠貼牌生產嬰幼兒奶粉,然后運回國內銷售。2012年,該企業嬰幼兒奶粉銷售額近2個億,而上述負責人表示,新政不會對他們的生意帶來任何影響。
上海另一家正處于籌備階段的嬰幼兒奶粉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奶源和生產基地均來自新西蘭,也是采用委托代加工的方式,但目前沒有接到任何政策風險通知。
有統計顯示,三聚氰胺事件后,由于國產奶粉遭遇信任危機,中國市場上尤其是網絡上銷售的洋奶粉品牌已有數百家,但其中多為中國商家變相生產的“假洋奶粉”,其中不乏施恩、紐瑞滋、德露滋、康維多、貝貝頌、澳優、百立樂、培芝、荷蘭朵、金奇仕、倍愛、愛迪生、邁高、新怡等“知名”品牌。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解讀認為:“政策對海外OEM沒有一刀切,或許是因為OEM委托加工是奶粉產業在國際分工中比較普遍的做法:按照國際分工,奶粉產業鏈可分為初級生產商、深加工商和包裝商、品牌集成商三個環節。初級生產商比較著名的如恒天然公司,而品牌集成商著名的比如瑞士璽樂,后者的OEM商為荷蘭菲仕蘭坎皮納公司。如果中國政府一刀切,可能會受到海外詬病。”
而國內的OEM則沒有那么好運了,宋亮說:“新政的影響會更多體現在施恩等國內OEM的奶粉品牌身上,這類企業是被重點打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