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染色體異常
胎兒生長受限中大約17%的胎兒有染色體異常,如Turner綜合征、性染色體異常、染色體不平衡等。13一三體綜合征中約53%出現胎兒生長受限,18-三體綜合征中約64%出現胎兒生長受限。
醫生叮嚀 如果孕媽媽在產檢開始就發現胎兒偏小,那就要檢查下染色體是否異常了。
感染因素
許多感染性疾病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影響,尤其是宮內感染。孕期宮內感染一方面在早孕期間造成胚胎發育異常,導致死胎、畸胎或胎兒生長受限,另一方面在孕晚期引發胎盤絨毛膜炎、絨毛間隙炎,致使絨毛發育障礙和間質血管受損,導致母胎間交換面積減少,胎盤絨毛功能減退,從而發生胎兒生長受限。
小貼士
常見的感染病原體,如弓形體、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每個病原體都可能會引起胎兒發育異常或胎兒生長受限。其他的微生物感染還包括支原體、衣原體、微小病毒、梅毒螺旋體、瘧原蟲、B族溶血性鏈球菌等。另外,近年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范圍不斷擴大,HIV在母嬰間傳播將嚴重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健康。HIV陽性婦女分娩嬰兒平均體重明顯低于HIV陰性者,孕媽媽HIV感染發生胎兒生長受限的危險性比未感染者高1.7倍。
孕媽媽胎兒總偏小 小心生長受限
免疫因素
妊娠期母體的免疫狀態是保證妊娠成功并維持妊娠的關鍵之一,調節胎兒生長的免疫因子在臍血中水平的下降可能會影響胎兒內分泌和代謝,從而影響胎兒體重。
胎盤因素
胎盤異常如胎盤多處梗死、多葉胎盤、輪廓胎盤、胎盤局部早剝、前置胎盤、胎盤血管瘤、胎盤囊腫等也不同程度影響子宮胎盤血液循環,降低胎兒血供,引發胎兒生長受限。
臍帶因素
臍帶異常、單臍動脈、臍帶帆狀附著以及臍帶過長、過細、扭轉、打結均可以阻礙胎兒胎盤血液循環。25%的單臍動脈胎兒出生體重小于2 500克。
母體因素
孕媽媽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和能量供應不足就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孕前低體重或妊娠期體重增加較少的女性胎兒生長受限的可能性會增加。另外,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也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如孕媽媽缺鋅可影響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胎盤絨毛總面積縮小,影響胎兒發育,導致胎兒生長受限和胎兒畸形。
醫生叮嚀
孕媽媽在孕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如果因為孕媽媽營養不良而導致胎兒過小,胎兒很可能患有代謝綜合癥。另外經研究發現,很多成人的代謝疾病都是在胎兒時期形成的,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所以孕媽媽一定要按時產前檢查,還要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一個良好的成長母體。
煙草、酒精及藥物因素
煙草、酒精及藥物因素可增加胎兒生長受限的發病率已經被許多研究證明,而且存在劑量效應關系。胎兒生長受限的原因可能與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酸、氰氫酸等有關,這些物質可使胎盤血管形成減少,內皮受損,無論母體主動或被動吸煙,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均有很大影響。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可影響胰腺功能,妨礙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從而誘發勻稱型胎兒生長受限。另外,一些可造成胎兒畸形的治療用藥如華法林、抗驚厥藥、抗腫瘤藥、葉酸拮抗劑等均可增加胎兒生長受限的發生率。
胎兒生長受限的治療
如果胎兒生長受限,就要積極治療引起胎兒生長受限的原發病,消除病因,如避免毒物接觸、戒煙、戒酒、防治母體合并癥及產科并發癥、防治感染等。對于染色體病變引起胎兒畸形所致的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已無宮內治療的必要,須及時終止妊娠。
1.臥床休息
孕媽媽應多臥床休息并取左側臥位,可增加子宮胎盤血流量,有利于胎兒營養物質的攝取,促進生長發育,必要時在右側背后墊一軟枕,保持體位舒適。
2. 飲食療法
孕媽媽要采用高熱量飲食,多食優質高蛋白,如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高維生素及綠色蔬菜。每日蛋白質供應應近100克,熱卡要達2500千卡。此外,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3.輸液治療
如果情況一直未能好轉,孕媽媽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輸補液治療,以疏通微循環,增加胎盤灌注量。常見的補液有葡萄糖、復方氨基酸、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注射液等,可每天靜脈滴注1次,7天為一療程,視孕周及病情可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