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物歸原主”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并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規矩三: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么,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么東西要放在哪里,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后,無論孩子到了什么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規矩四: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
在家里,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并且時時遵守“先來后到”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候,媽媽先到飯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總是不來,那就讓他嘗到沒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時候誰先到洗手間就先刷牙……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后到”的習慣。